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对卫星产业发展的思考

添加时间:2018-11-14 10:46:15 来源:北斗时空
  半年多以前,特朗普政府挥舞着关税大锤,气势汹汹地朝着太平洋西岸奔来时,狼烟四起,仿佛贸易战只是白宫所希望挑起的战术安排,可半年过后,当烟雾散去,水落石出时,石头上分明刻着两个字:“遏制”。否则,出现在其限制清单上,不应该是高端制造业产品,而应该是衬衫、小家电和打火机,在其加税清单上,也不应该包括所有中国到美国的出口产品。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场贸易战,而是将是一次旷日持久、全方面、多领域的对抗运动。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一切早有端倪。
 
  去年年末,早在鸦片战争时期便已创刊的英国百年杂志《经济学人(TheEconomist)》便有一期专题,深度刻画了中国现今在世界上到处施展的影响力,为了与传统的硬实力(HardPower)和软实力(SoftPower)相区分,他们引用了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所首创的一个名词,叫锐实力(SharpPower),专门用来定义中国的这种影响力。在其精巧的修辞之下,锐实力是指“针对目标国家中的政治环境或信息环境进行渗入、渗透或离间的行为”,其目的并不一定是为了寻求赢得民心民意,而是为了试图通过操控目标群体所能收到的信息而实现对目标群体的影响。
 
  《经济学人》报道
 
  且不说为何他们的软实力到了我们这儿就变成了锐实力这样的双重标准,考虑到该杂志在西方世界精英群体的广泛影响力和历史上对许多事件的前瞻性分析,包括其前主编Bill Emmott曾在上世纪日美贸易战时期所着《太阳终将落下:为什么日本无法成为第一》一书对于日本结局精确的判断,以及他在2017年的新书《西方的命运:拯救世界上最成功政治理念的斗争》对于西方面临危机的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西方已经充分感受到自身体系所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危机,而这一次的外部危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国的崛起。
 
  我们也很为难,体量已经雄踞世界第二,想韬光养晦独善其身,会被指责“不愿承担大国责任”,刚开始兼济天下,便又被贴上“锐实力”的标签加以警告。更何况,无论承认与否,当今的世界秩序还是建立在西方主导的规则体系之上,而在这个体系里,并没有“和平崛起”、“多极共存”这个概念,追本溯源,只有一个来自其希腊老祖宗的“修昔底德陷阱”,即新崛起的大国必然会挑战现存大国,后者也必然会积极应对,从而使得战争不可避免。
 
  当我们只能出口纺织品和电子产品的时候,对这个体系的威胁还不大,甚至还能让西方世界享受到物美价廉的日用品,但当我们开始产业升级,搞高铁,发火箭,造飞机,放卫星,往制造业金字塔顶端攀升时,他们不再从容自若。因此,特朗普政府此次的行为,与其说是因为其自身性格,不如说是整个西方世界精英阶层在过去几年逐步形成共识之后,在他身上集中体现的结果。
 
  所以,我们应当抛弃幻想,认为贸易战仅仅是贸易而已,也不应该认为这只是昙花一现,在今年年底的美国中期大选或2020年总统选举后便会有改观。不管是否愿意接受,我们正在发展初期的卫星产业,已经首当其冲,尽管我们未曾帮助美国发射过一颗卫星,也未曾推广卫星应用和服务到美国。而美国的卫星应用,尤其是GPS,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不能不承认,在这样紧急的关头,我们的卫星产业无论是基础工业能力、还是应用市场基础等领域,与美国依然有较大差距。但是,越在这艰难的时刻,越要保持冷静,用战略的统筹去取代战术上的过激反应、对抗情绪和仓促应对。对于卫星产业来说,我们已经具备了几个不会被轻易扼杀在摇篮里的有利条件。
 
  首先,明确的国家战略。在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中,已经旗帜鲜明地将卫星产业这一高端制造业的典型代表作为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方向,相关政策、资金与资源的配套也在持续跟进。自从2008年前后我们与欧盟就伽利略计划合作中断之后,专心致志自主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反而使得我们在2020年即将到来时拥有全球覆盖的北斗系统,这成为国家战略最强有力的注脚,也成为其他卫星产业值得借鉴的榜样。
 
  其次,举世公认的广阔市场。卫星产业所对应的通信、遥感、导航等市场与国民经济产业的完整度和人口数都紧密相关,而综观全球,几乎没有国家能够在这几个维度达到我国的量级,没有一家卫星产业相关企业会忽视如此巨大的单一市场,更何况,它就在我们自己家里。
 
  再次,较齐全的卫星产业链。无论从底层的电路板、芯片、模块、到较为高端的原子钟、太阳能板、载荷等,我国都拥有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虽然某些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却不再是0和1的天壤之别,具备循序渐进滚雪球的后发优势。
 
  最后,初具规模的人才储备。如果将我们正式决定全力自主发展北斗的2008年前后定义为我国进入21世纪后的卫星产业元年,经过十年的发展,在北斗的带动下,我国已经培养出一大批卫星产业人才,很多高校也纷纷重视相关专业,其它行业的优秀人才也在卫星产业作为我国朝阳产业的感召之下投身进来,
 
  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应当充满信心。一方面,继续坚持自主发展、国际合作的原则,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即便是在西方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除去局限于修昔底德陷阱思维里的遏制者,也有相信合作共赢更有前途的支持者。具体来说,建议从以下几个方向着力:
 
  第一,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卫星产业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的卫星产业也应当与世界产业链构成紧密的“生命共同体”,以开放的姿态去团结西方世界的支持者,分化其遏制者。
 
  第二,继续保持开放的市场竞争。由于与西方卫星产业差距过大,导致我们的市场,尤其是卫星导航市场从一开始就处于完全开放的状态。对于现状,我们不应抵触,而是应该看到,正因为这些代表西方卫星产业最先进水平的GPS存在,让我们从一开始便起点很高,这样不但为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便利性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从最终用户的角度给我国相对落后的卫星产业提出了高标准要求,有利于促进它的成长。
 
  第三,加快应用体系和工业体系的融合发展。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目前的卫星应用体系与工业体系之间的耦合度依然有所欠缺,最直观的案例便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接近组网完毕,但在日常生活当中,大多数人依然使用的是GPS应用服务。在未来,我们必须将关注点从工业体系的建设上逐步转移至应用体系的匹配之上,使得我们的卫星产业真正能够在应用中体现价值。
 
  第四,加大自主知识产权观念的宣传。一部分公众与媒体依旧认为,必须百分百的供应链国产,才算是自主知识产权。在中美长期对峙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卫星产业可能会更容易感受此类情绪和舆论的压力。对此,我们需要主动普及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的观念,同时对全球采购继续保持开放心态,大胆地将没那么关键的领域外包并开展国际合作,只要从战略和成本考虑上有利。通过这些宣传,可以为我们营造更加宽容的舆论环境,不至于被狭隘的民族主义绑架。
 
  贸易战或许最终的确只是个幌子,并不会全方位打起来,但其背后的遏制战略却不会轻易退潮,已经给我们的卫星产业提了一个醒:没有一帆风顺的产业升级,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轻松爬到高端制造业顶端,在未来的若干年,随着我们更加发展壮大,将更加频繁地面对汹涌的浪潮。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以我为主,开放合作,不纠缠于战术层面的细枝末节以致迷失方向,我们的卫星产业一定能够迎难而上,最终不但在我们自己国家,甚至在全世界的市场中都占据一席之地。
图文推荐
热门阅读
Top